学姐查寝事件:网络暴力下的舆论失焦

2024-12-29

《观察者网》:《"查寝学姐"都有人冒充?》

《极目新闻》:《黑龙江一学校学生会干部查寝耍官威,校方:已通报批评6人》

二、问题成因

(一)流量为王,议程设置的主次颠倒

社交媒体时代,流量为王。依靠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生存的自媒体,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导向,在网络空间里日益接过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迎合受众需求,引导受众情绪。“学姐查寝”的视频一经爆出后,各大营销号便开始转发以张美玉为核心的恶搞视频,产出相关的搞笑段子,分析张美玉等人的身份和所在学校,牢牢吸引了网民的眼球。而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对于此时背后学生会官僚制度现象探讨的声音却被淹没在了网友对于张美玉等人的口诛笔伐中。自媒体为了关注度,将此次事件中更容易让网友集中炮火的次要话题提到了主要位置进行媒介审判,使得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焦点发生转移。

(二)病毒传播,风险社会的娱乐狂欢

病毒式传播指的是基于相似的信息获取和分享需求的人借助彼此关系网络实现信息快速复制、流动、扩散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学姐查寝”的视频流传开来后,微博知乎B站等平台关于原视频的讨论与针对其二创恶搞的作品被疯狂转载。这些平台大多都具有热搜机制、精明的算法系统、各类从事UCG内容制作的意见领袖、庞大活跃的在线用户,大规模大范围快速的扩散使得“张美玉”在短时间内就被贴上了“黑龙江军阀”的标签,成为“官僚体制”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全球化发展致使受众身处乌尔里希·贝克所提出的风险社会之中。这样的受众会对严肃性内容具有排斥心理,倾向于汲取趣味性内容。在事件发酵的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衍生的恶搞视频与趣味段子出现,这个关于批判学生会官僚主义作风的新闻事件就变成了收到受众青睐的娱乐热点,网友们集中火力于去戏仿批判视频里的几位主角,而不是思考隐藏在视频背后更深刻的信息。

(三)情绪出口,弱势群体的道义胜利

网络时代下社会本身也在进行深刻的变革,社会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科技网络化是当前时代性的特点,其中新旧观点的交织与东西文化的碰撞也使得网民意见多元化和极端化。由于网络自身也具有匿名性和隐藏性,网友们对自身情绪的跟从大于对事件的理性考量。在情绪的主导下,对于“学姐查寝”这个视频,网友就总能找到最适合发泄情绪的角度即主角本身进行戏谑恶搞。同时,身处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内,这类负面情绪在不断扩大扩散。由于目前公众媒介素养缺失,更是出现了对张美玉本人的造谣、对张美玉外貌身材进行辱骂、为所有学生会成员贴标签等现象,产生了一种群体性怨恨。“群体性怨恨”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自己摆放在弱者的位置,“弱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新闻事件发生时,人们对于事件的评判总是不自觉地带入弱者的身份。而由于网民的数量庞大,弱势者往往展现出一种强权的形势,追求人治基础上道义的胜利,而现实生活中的强者,恰恰变成了舆论中被审判的弱者。因而视频中强势的“学姐们”就成为了群体性怨恨审判道德的对象。

三、利弊得失

(一)扩大事件影响力,促进问题解决

“学姐查寝”事件的病毒式扩散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提高了人们的关注度,促使当地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完善机制促进问题的解决。事情发生后乃至今天,有许多存在官僚作风的学校学院都不同程度地被揭露出来,使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出反应。当这类事实成为一个现象,不断经历被揭露之后被处理,就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以暴制暴恶循环,扩散网络暴力

在“学姐查寝”视频的扩散过程中,网友们将关注点聚焦于视频中的主角“张美玉”,对其进行非理性的讨伐,成为肆意用语言伤害其他人的键盘侠,发泄着自己的情绪。视频中的张美玉“压迫”着宿舍的同学,而网络中的“张美玉”又痛骂着视频里的主角。甚至有人声称“人肉”了张美玉的隐私信息,找到了她的学生证与学校的生活照片,在社交媒体提供的共景化围观的“监狱”之内,满足了大部分网友的窥私欲,闭合了暴力的循环链。

(三)刻板印象被加深,学生会污名化

网络上的不良舆论不仅对个体会造成影响,还可能带来相关群体的污名化,激发甚至强化某类群体的刻板印象的形成。每当新闻事件中存在“女司机”“女大学生”等词语,就会有人针对该群体发泄情绪意见,最终讨论偏离真正的议题焦点。在围绕这件事的探讨中,很多网友将针对的对象上升到了所有的学生会成员,认为学生会就是一个天生具备官僚主义制度的组织,在非理性的思考下只看到了群体的共性而忽略了个体事件间的差异和多方因素的影响,掩盖了问题的本质。

四、对策建议

(一)规范新闻道德,回归新闻专业主义

自媒体在本次事件中是不可忽视的角色,它们精准拿捏了受众的情绪需求,促使事件焦点集中在了张美玉等人身上,从真正需要探讨的背后官僚主义形成的原因和对策上偏航。在社交媒体时代下,自媒体同样需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尊重客观事实、客观中立地表达意见。要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主体,坚守媒体的职业底线,自觉以专业化媒体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片面逐利求流量,要以内容为王,用作品说话,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自身权威优势,拿回主导话语权,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向大众传播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网络媒体_媒体网络对幼儿游戏的影响_媒体网络是什么

(二)加强舆情监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政府也同样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主体。其舆情监测部门需要时刻掌握舆情动态,优化舆情检测系统,从而增强舆情的预测分析能力,尤其是对网络舆论的暴力倾向保持高度的警惕。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发声,及时公布调查结果,用法治代替人治。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合理引导自媒体行业发展,其从业人员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以至于在行业内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让自媒体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康,在更公平的氛围下展开理性竞争,而不是为了名誉和利益违背新闻道德。

(三)提高媒介素养,理性明辨信息是非

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很多热门事件一发生,一登上热搜,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迅速跟随讨论热潮“吃瓜”,立马进行转发评论,在理性思考还未到来之时就进行情绪的发泄,进行讽刺、表达愤怒、持续辱骂甚至胡乱造谣。应对铺天盖地的热点信息时,大众应该唤醒自己头脑中的理性分子,对事件进行深思与反思,同时尊重官方的信息,不要急着去站队。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与明辨信息是非的能力,这才能在无数的信息碎片海洋中远离焦虑,不至于被营销号的信息耍得团团转。

五、自身启示

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非但没有更便捷精准地获取生活各方面信息,反而被信息的碎片化海洋淹没,身边到处都是谣言迅猛和情绪化的节奏引导。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只要躲在网线的另一端,人人都可以拿起键盘成为法律的执行者,现实生活中的愤愤不平,都一声一声化解在对键盘的敲击中。人身攻击、人肉搜索、道德绑架,网络空间霸凌的犯罪成本比现实校园霸凌低太多太多了,我们想要通过互联网创造的是一个包容多元的“桃花源”,而不是一个裹挟着极端情绪,人人都是沾染着罪恶的审判者的世界。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和互联网使用者,应该在情绪的潮水中保持着理性的思考,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而不是执着于当一个线上的执法官。互联网的迅速性和便捷性能够让网络空间成为信息来源和汇总的聚集地,但最好不要成为网民对于案件的审判场。我们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热点事件时,不要急于随大众判别是非,以正义使者之名实施网络暴力,而是要静下心思考背后深层次的根源性问题。

六、相似案例比较

同样,2020年12月8日,成都官方微博通报了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一对老年夫妻及其20岁的孙女赵某。公式感染者的基本信息其实是为了引导公众聚焦疫情防控,但很快赵某的行动轨迹就成了网民们热议的话题。大众的关注点都聚焦于她去过的美甲店、酒吧,从道德层面对她进行污名化的审判,认为这一个他们构想中的“白富美”、“外围女”角色以一己之力拖垮了整个成都的防疫工作。很快,她的私人电话、身份证号等隐私信息都被暴露,事件逐渐演化成想要让赵某“社会性死亡”的网络暴力。

12月9日,赵某通过今日头条账号澄清了谣言,解释自己只是为了面试工作,舆论进行了反转,针对她的声讨逐渐平息。

(一)相同之处

在两起事件里,大众都随着网络情绪的引导走向了媒介审判,偏离了议题焦点,最终演变成了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的狂欢。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伴随着刻板印象的加强和对特定群体普遍性的污名化。

(二)不同之处

在“成都确诊女孩”事件中,随着女孩在官方平台的发声,舆情发生反转,舆论很快被控制,大众都回归了理性,甚至开始共情作为“打工人”的当事人;而“学姐查寝”事件的影响却是持续性的,张美玉一直携带着“官僚主义”的标签,针对张美玉的人肉甚至威胁接连不断,含有侮辱意义的恶搞视频也层出不穷,甚至有人为了流量冒充视频里的主角直播挑衅网友,引起了新一轮的情绪发泄和网络暴力。

参考文献:

[1]董向阳.微博的病毒式传播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2.

商锦暄.民生新闻节目引发的舆论失焦现象分析—以《1818黄金眼》小张走红一事为例[J].媒体观察,2021.

倪彬彬.网络媒体的情绪喂养及舆论失焦—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强化与转移[J].媒体观察, 2021

王静婷.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9.

下一篇:一文读懂网络媒体
上一篇:中国网络媒体:于变局中开新局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